1.准备阶段(2014年6月—2014年11月):组建队伍,资料搜集,理论学习,制订研究方案。具体做好以下几件工作:
(1)选好课题,进行课题方案的撰写和方案论证 。
(2)学习教育部有关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”的资料,开展理论学习与交流。
(3)抓好培训。挑选那些热心教改、有扎实教学基本功、较高理论修养和甘于奉献的教师参加研究工作。要随着实验的进展,采取多种形式,按需求搞好不同层次的培训。
(4) 制定《研究方案》。
2.实施阶段 (2014年12月—2016年12月):边实践,边总结,边完善,定期举行研讨活动,修订方案,监测实施。
(1)开展研究与交流活动。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及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相关资料,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以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要求指导教学。
(2)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培训,使学科教师基本具备搜集、筛选、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制作简单课件的能力。
(3)案例研究,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,结合教学案例,开展听课、说课、评课,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。
(4)撰写论文,每学期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课题论文,不断充实专题论文集,择优参加各类论文评比。
(5)分析数据、收集阶段性研究成果,进行阶段性总结推广活动。
(6)撰写中期报告,并争取有一系列论文发表或获奖。
3.总结阶段(2017年1月—2017年7月):撰写结题报告,成果展示,经验交流,课题鉴定。
(1)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的全面整理,进行分析、总结,并在全校加以推广,从而提高教学质量。
(2)撰写结题报告,结题汇报,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,组织专家鉴定。 |